首届中国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在北大举行 |
---|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现在互联网为弥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鸿沟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传统学科带来挑战,召开首届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正当时。高松介绍说,北京大学在学科整合与交流方面拥有悠久的传统,并做了很多的努力:在理工科、人文社科方面探索跨学科路径,建立交叉学科,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最后,他希望学者们在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思想交锋,关怀生命,探索“人类究竟走向何方”这一大命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教授代表学院欢迎不同学科的学者参加峰会。他希望通过大家的交流,跨越学科的边界,用融通的思维去思考未来生活世界的变化。创新是现代世界的一大主题,陆绍阳希望通过不同背景学者的交流探讨能够达成创新的目标,并且借助互联网进行更加深入的传播、引来更多的讨论。
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探讨关于人、生命、传播主题的学术会议,峰会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从学科发展以及东方智慧的角度,探索千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峰会的目的不在于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在于在思维方式上提出改变的可能性。
为期两天的峰会共设有8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跨语际对话:新千年的展望与反思;命运的训化:灵性、想象力与互联网;儒学、生命与互联网;符号、身份认同与互联网;媒体、在场与边界;社会创新、互联网与信息社会;生命智慧与互联网;变易、流动性与互联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之父、福布斯全球七大权威大数据专家之一彭特兰教授,牛津大学法律系首席教授丹尼斯·加利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美国圣道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刘新仪,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教授汪小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等50余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展开探讨。
在峰会的主旨演讲中,彭特兰用生动例子传达出:当下最重要的是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连接,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对社会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彭特兰还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指出,未来是不确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应当更多和他人交流,虚拟世界的构想很娱乐、很有趣,但是人更多是通过彼此互动获得价值。
丹尼斯·加利甘分享了自己对“公平”和“正义”的观点:“公平”和“正义”属社会学范畴,似乎和科技相差甚远,但是其本质都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安排。“公平”和“正义”是一种观念,受本地文化的限制,但是在现代也不断地国际化。而观念的国际化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超越了地理、文化、政治的限制。这是科技的力量,科技发展实现了跨语际,重构我们原有的定义。
正安生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梁冬通过自身感受解释了符号和意识对于我们个人智慧和身体的影响。“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感受、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其实是被某些议题设计的,是被符号化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才可能改变。改变就是从心开始。我们的世界观在决定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观在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意识在决定着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来。”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在现场用抬手跺脚的方式追问“生命在哪里”,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应该进行认知重启,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主义”,旧认知结构是“人—主体—主人”,新认知结构是“连接—关系—共同体”。进入21世纪,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深度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正逐渐引领人类进入多维信息空间,传统的沟通交流以及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虚拟现实以及人本身的交互正在连接一切,而这种移动社交、虚拟网络效应对人类现实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正在成为不可逆的现实。人类的交流沟通与思想的演进正迈向更多理性与自由,信息时代提供了人类更加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性,生命本身已经成为传播的过程。科技、通信和传媒的发展连接一切、快速迭代,给人类发展带来充分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在传播中不断解构与重构。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传播交互,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哲学、宗教、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等问题相互交汇与渗透。
分论坛现场
翟振明表示,原来传播与生活是分开的,现在已经没有分别,传播也就是生活本身。同时他也强调这对于人类意义的正负面在于有没有注入人文理性。
汪小帆对此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科技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类的发展仅仅靠科技是不够的,还要用人文养育头脑。
讨论现场
本次峰会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优酷网进行全程直播。峰会共收到来自国内外青年学者47人共计71篇相关来稿,投稿学者学科背景丰富:除新闻传播学外,还涉及哲学、医学、政管、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环境科学等8个学科。经过审稿委员会的评选,最终荷兰莱顿大学法学信息法专业博士生Elize de Mul、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汤硕、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生俞盛宙等10位青年学者文章入选。10位青年学者参加了9号下午“媒体、在场与边界(青年学者论坛)”的分论坛,在与世界顶级学者交流的同时,展现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成就。峰会期间,总计300余位媒体人和观众在现场与嘉宾进行了交流探讨。